2020年吉林公务员考试申论试题(考生回忆版)

节选部分材料:出于各种考虑,在省城工作的赵先生今年春节没回农村老家过年。但为了看望家中父母,他特意在春节前回去了一趟。“回去一趟,几千块钱就没了。”赵先生说,“有两个晚辈赶在春节前结婚,每人随了2000元。”
20世纪80年代,农村碰到重要的红白喜事,一般都是送点日常用品或者鸡蛋、罐头等,邻里一起出出力帮帮忙,那时候很少有人随钱,而且随多随少也没有固定标准。但如今,农村人情交往中赠送礼物的现象几乎消失了,结婚的、生孩子的、盖新房的、升学的、给老人祝寿的,都要办酒席,而且都要随礼,礼金标准也在不断攀升。
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生产方式的转变,农村的人际关系和交往范围逐渐扩大,随礼的范围也在不断扩大,赵先生回忆说,“小时候,家里的人情往来一般在亲属、邻居和朋友之间。后来逐渐增加了工友、同事、合作伙伴等,农村人情消费支出大幅度增加。”
五花八门的酒席、巧立名目的宴请、节节攀升的礼金……近年来,部分农村地区出现了这种不好的风气。热衷“穷讲究”,最终“讲究穷”,甚至出现随礼致穷现象。相关调查显示,当下部分地区农民消费的第一支出为食品,第二支出就是人情礼金,甚至超过了医疗支出。随着礼金范畴的泛化,人情礼金已经不再有人情味,反而变成了人情债,农村邻里关系因此也变了味。邻里和谐,才会实现老乡们的幸福梦,但人情异变却成了农民实现小康梦路上的绊脚石。
不少农民对这些问题反映强烈,但碍于面子,不愿意从自己开始改变现状。赵先生曾要求父亲,有些宴请可以选择参加,但父亲认为“不去不行”,因为“随礼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规矩,别人都随,咱家不随,人家一定会怪罪咱们。乡里乡亲的,低头不见抬头见,实在抹不开面子。”
对此,赵先生也有自己的思考。中国农村虽然在现代化进程中取得了很大的进步,但主要还是一个熟人社会。在农村熟人社会,人情礼金这样约定俗成的交往准则其实更像是一把双刃剑。……


点击分享此信息:
